選擇權市場就像一個保險市場。買方是買保單的人,賣方是開保險的人。兩者目標不同、風險結構也截然不同。你不是來猜漲跌的,你是來決定你要承擔哪一邊的風險邏輯。
▍選擇權買方:用權利金換可能性,風險有限但需快準狠
- ✅ 最大損失 = 權利金(已知)
- ✅ 最大獲利 = 無上限(取決於行情表現)
- ⚠️ 時間壓力高,行情若不迅速發動,權利金會逐日遞減(Theta效應)
你適合當買方,如果:
- 想用小資金試機會、方向判斷明確;
- 能接受錯就虧權利金,但想抓住一次大行情;
- 不想承擔無限虧損的壓力。
📌 例如:
你買進 20,600 履約價買權,權利金為 200 點。
結算當天台指在 21,000,你獲利 200 點 × 50 = 10,000 元。
若結算時在 20,600 點以下,則損失權利金 10,000 元。
這種結構類似「買保險」:你付錢保護未來的可能性,發生了,你獲利;沒發生,你最多損失保費。
▍選擇權賣方:收取權利金,風險大但勝率高
- ✅ 最大獲利 = 權利金(已知)
- ⚠️ 最大損失 = 理論無限大(視標的走勢而定)
- ✅ 勝率高,行情不來時持續收取權利金收益
你適合當賣方,如果:
- 能精算風險、控制部位;
- 熟悉市場節奏、常用價差策略保護風險;
- 願意為穩定現金流,接受低報酬/高紀律的操作方式。
📌 例如:
你賣出 21,000 履約價買權,權利金為 100 點(收 5,000 元)
若結算當天指數未上破 21,000,這 5,000 元就是你的淨收入。
但若指數大漲到 21,300,那你要賠 300 點 − 收取的 100 點 = 200 點 × 50 = 損失 10,000 元。
這種結構類似「開保險公司」:你收保費,但風險是當事情真的發生時,你要負責賠償。
▍買方 vs 賣方的對照表
項目 | 買方 | 賣方 |
入場成本 | 權利金(已知) | 需保證金(浮動) |
最大損失 | 權利金 | 理論無限大 |
最大獲利 | 無上限 | 權利金 |
勝率 | 較低 | 較高(行情不動時獲勝) |
難度 | 初學可入門 | 中高階者適合 |
關鍵挑戰 | 抓對方向與時機 | 控制虧損與風險設計 |
- 匠人觀點
- 買方是做行情來的夢,賣方是活在行情不來的現實。沒有哪一種比較高尚,但有一種更適合你現在的節奏與能力。當你是買方,你要學會快速、乾脆;當你是賣方,你要習慣等待與控制,因為你是在替別人的夢承擔風險。如果你想穩定賺錢,建議先從買方學起,練判斷、練邏輯、練止損。當你能做到「進場不是賭,而是有節奏的出手」,你才準備好接觸賣方——那是一條需要更強風控與自律的工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