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篇-選擇權

Latest Comments

在期貨市場裡,選擇權像是一扇多出來的門。不是每個人會走進去,但一旦你理解它,就會發現它能通往更靈活、更精準的風險設計。

2-1|什麼是選擇權?不是工具,是一種交易的選擇

選擇權(Options),是一種你可以選擇是否履約的合約權利
它不是期貨那樣「一定要結算、一定要執行」的硬碰硬,而是你用一筆權利金,買下一個未來可能性的門票


什麼是買權(Call)與賣權(Put)?

  • 買權(Call Option):給你一個權利,讓你在未來某個時間,以固定價格買進某商品。你預期行情會漲,買 Call。
  • 賣權(Put Option):給你一個權利,讓你在未來某個時間,以固定價格賣出某商品。你預期行情會跌,買 Put。

但請記住:你買的是「權利」,不是「義務」——
如果行情不如預期,你最多損失權利金,而不必強迫履約。

這是選擇權與期貨最大的不同——風險可控、損失有限


選擇權的基本概念,用台指 20800 點來說

假設台指目前在 20,800 點,你看好未來會漲,可以考慮:

  • 買進 20,600 履約價的買權(Call),權利金 240 點
  • 若結算當天台指拉到 21,200 點,這口 Call 就具備 600 點價值 → 毛利 360 點、報酬率 150%

若你當初是花 12,000 元買這張合約,那你賺的不是漲 600 點的行情,
而是你只承擔了 12,000 元風險,換來 30,000 元的回報可能性。


選擇權是一種設計,不是壓方向

很多人誤會選擇權是「高風險高槓桿」,但其實它的本質是:

  • 用最小的資金風險,設計最大可能性
  • 不必預測對,但要設計對
  • 不求賺很多,而是要在錯的時候不傷很重

你可以用選擇權蓋保險、避開崩盤;也可以放大機會、壓住事件日。
但前提是:你知道你為什麼用它,而不是只是想碰碰運氣。


匠人觀點

很多初學選擇權的投資人,他們一開始以為自己買了一張「樂透」,結果發現,那張紙其實更像一面鏡子。它映照出你對市場的理解、對風險的想像,甚至你是否有設計自己的能力。選擇權不是猜漲跌,它是讓你在「不確定中找出自己容許的可能」。工具本身沒有對錯,錯的是把它交給了一個沒有風控概念的交易者。如果你願意認真學,它會是你風險系統裡最柔軟、也最鋒利的一塊拼圖。

2-2|買方與賣方:你想控制風險,還是收取風險?

選擇權市場就像一個保險市場。買方是買保單的人,賣方是開保險的人。兩者目標不同、風險結構也截然不同。你不是來猜漲跌的,你是來決定你要承擔哪一邊的風險邏輯


選擇權買方:用權利金換可能性,風險有限但需快準狠

  • ✅ 最大損失 = 權利金(已知)
  • ✅ 最大獲利 = 無上限(取決於行情表現)
  • ⚠️ 時間壓力高,行情若不迅速發動,權利金會逐日遞減(Theta效應)

你適合當買方,如果:

  • 想用小資金試機會、方向判斷明確;
  • 能接受錯就虧權利金,但想抓住一次大行情;
  • 不想承擔無限虧損的壓力。

📌 例如:
你買進 20,600 履約價買權,權利金為 200 點。
結算當天台指在 21,000,你獲利 200 點 × 50 = 10,000 元。
若結算時在 20,600 點以下,則損失權利金 10,000 元。

這種結構類似「買保險」:你付錢保護未來的可能性,發生了,你獲利;沒發生,你最多損失保費。


選擇權賣方:收取權利金,風險大但勝率高

  • ✅ 最大獲利 = 權利金(已知)
  • ⚠️ 最大損失 = 理論無限大(視標的走勢而定)
  • ✅ 勝率高,行情不來時持續收取權利金收益

你適合當賣方,如果:

  • 能精算風險、控制部位;
  • 熟悉市場節奏、常用價差策略保護風險;
  • 願意為穩定現金流,接受低報酬/高紀律的操作方式。

📌 例如:
你賣出 21,000 履約價買權,權利金為 100 點(收 5,000 元)
若結算當天指數未上破 21,000,這 5,000 元就是你的淨收入。
但若指數大漲到 21,300,那你要賠 300 點 − 收取的 100 點 = 200 點 × 50 = 損失 10,000 元。

這種結構類似「開保險公司」:你收保費,但風險是當事情真的發生時,你要負責賠償。


買方 vs 賣方的對照表

項目買方賣方
入場成本權利金(已知)需保證金(浮動)
最大損失權利金理論無限大
最大獲利無上限權利金
勝率較低較高(行情不動時獲勝)
難度初學可入門中高階者適合
關鍵挑戰抓對方向與時機控制虧損與風險設計

  • 匠人觀點
  • 買方是做行情來的夢,賣方是活在行情不來的現實。沒有哪一種比較高尚,但有一種更適合你現在的節奏與能力。當你是買方,你要學會快速、乾脆;當你是賣方,你要習慣等待與控制,因為你是在替別人的夢承擔風險。如果你想穩定賺錢,建議先從買方學起,練判斷、練邏輯、練止損。當你能做到「進場不是賭,而是有節奏的出手」,你才準備好接觸賣方——那是一條需要更強風控與自律的工藝。

2-3|選擇權是保險,也是槓桿:一次看懂它的真實用途

選擇權這個商品,很難被一語定義。對一些人來說,它是風險對沖的盾牌;對另一些人而言,它是放大利潤的槓桿。但不論你站在哪一邊,選擇權的本質從來不是投機,而是讓你可以「設計部位」的自由。


你可以拿它來保護:保險的邏輯

當你持有一筆多單(例如現股台積電、台指期多單),但擔心市場短線下跌,
你可以買一口賣權(Put Option)作為避險。

這就像你買了房子,也會幫它投保一樣——

📌 實例說明:

  • 你持有 1000 點的台指期多單
  • 擔心市場修正,買進 9800 履約價的 Put,權利金為 100 點(5,000 元)
  • 若市場跌至 9600,你的多單虧損被 Put 的價值部分抵消
  • 若市場上漲,你的 Put 歸零,但多單獲利 → 保險費失效,但主部位獲利

這就是保險邏輯:犧牲一點保費,換來整體部位安心。


你也可以拿它來放大:槓桿的應用

若你方向感明確,但不想動用太多資金,選擇權買方就是你的槓桿工具。

📌 實例說明:

  • 台指在 20,800,你認為會大漲,買進 20,600 Call,權利金 200 點(10,000 元)
  • 一週內指數拉升至 21,200,這口 Call 價值漲至 600 點 → 盈利 400 點(獲利 20,000 元)

報酬率 200%,但最大風險仍僅為權利金 10,000 元。

這是選擇權與期貨最大的差別——
期貨你要承擔無限虧損,選擇權你可以用一筆小資金去押一個大趨勢。


選擇權是交易策略的積木,而非單一答案

它可以做保險,也可以做進攻;可以為現貨對沖,也可以搭配期貨做跨商品套利;
甚至可以結合多空買賣、同月份不同履約價,設計出:

  • 價差策略(Bull/Bear Spread)
  • 跨式策略(Straddle)
  • 鐵秃鷹(Iron Condor)
  • 翹翹板保險(Protective Collar)

但這一切的前提是:你必須理解每個部位的風險形狀與收益特性。

匠人觀點

我從不把選擇權當作單純的「猜對方向賺很多」的工具。它不是快錢,而是一把可以雕刻市場的刀

你想切斷風險,就用它當盾;你想切開機會,就用它當槓桿;你若什麼都不懂就拿它亂砍,它只會回過頭來劃傷你自己。選擇權不是讓你看起來厲害的工具,而是檢驗你是否真的理解市場節奏與風險結構的關鍵場域。你設計得越清楚,它就回報得越乾淨。你越模糊,它就越殘酷。

2-4|如何挑選履約價與月份?不是便宜就好,也不是貴才穩

很多人進入選擇權市場的第一步,就是在報價表裡盯著哪一個權利金最便宜。但選擇權不是標籤貨,它是由時間、波動與方向機率所構成的價格結構。你選得好,是一場設計;選錯了,只是一次衝動。

履約價怎麼選?別只看價格,要看「價內/價外」

種類定義特性風險 / 機會
價內已具備內含價值權利金較貴,但獲利機會較高適合穩健操作
平價履約價 ≒ 現價敏感度高、彈性大適合短線進出
價外尚未進入利潤區權利金便宜、槓桿大若無行情會快速歸零

📌 以 台指期在 20,800 點 為例:

  • 價內 Call:20,600、20,400
  • 平價 Call:20,800
  • 價外 Call:21,000、21,200

價外不等於賺更多,而是「風險承擔比例更高」。


月份怎麼選?看你要速度,還是要容錯

合約月份特性適合用途
週選(近週)權利金便宜,但時間值耗損快搶短線行情、事件交易
當月合約時間價值略穩、流動性佳多數策略操作、避險配置
次月或遠月權利金高但穩定、部位易控風險設計、價差交易、穩定收益策略

📌 若你希望行情「今天就來」,你選近週;
📌 若你願意給行情一點時間發酵,你選次月;
📌 若你是避險型部位,需要時間緩衝,你選遠月。


常見錯誤選擇心態

  • ❌ 只挑權利金便宜的價外履約價 → 常歸零,失去信心
  • ❌ 只看便宜不看時間 → 買近週卻沒行情,時間值被吃光
  • ❌ 不懂履約價的 Delta → 買進不會動的部位,像開了空氣單

選擇權的價格不只是數字,它是對行情可能性的一種估價
當你看得懂那背後的語言,你就知道該買哪一筆、該賣哪一段。


實戰範例:以台指期 20,800 點為基準

假設你認為本週會上漲 200 點,目標 21,000:

選項履約價權利金成本(點 × 50 元)到價時獲利報酬率估算
價內 Call20,600260 點13,000 元約 400 點 → 20,000 元約 54%
平價 Call20,800140 點7,000 元約 200 點 → 10,000 元約 43%
價外 Call21,00060 點3,000 元約 0 點(剛到履約價)損益打平或小虧
超價外 Call21,20015 點750 元未達履約價,歸零-100%

📌 小結論:你想要高勝率,選價內;
你想要槓桿,就得承擔價外部位可能歸零的風險。


匠人觀點

選擇權不是「看哪張便宜就買」,而是「看哪張真的符合你要的風險形狀與行情節奏」。挑選履約價與月份的那一刻,其實才是真正進場的開始。不是按下單鍵的時候才開始,而是你怎麼設計你的賭注、時間與容錯。

你想搶快,那就承擔快歸零的風險;你想穩,那就學會慢慢讓時間幫你。選擇權是一門交易的構圖學,它不是拍攝當下的快門,而是你預先拉好的焦段與光圈。

2-5|選擇權的希臘字母:別怕數學,這些變數說的是情緒

「選擇權太複雜,我看不懂那些什麼 Delta、Gamma、Theta…」這是很多人對選擇權敬而遠之的原因。但若我說,這些希臘字母,其實不是數學,而是市場情緒的刻度?那麼,也許你會開始對它們多一分理解,少一分恐懼。


▍Delta(Δ)|行情移動,你的部位跟著動多少?

代表選擇權價格對標的資產每一點變動的敏感度。

類別典型數值意思
價內選擇權約 0.7–0.9價格變動很靈敏,部位幾乎像期貨
平價選擇權約 0.5行情動一半你跟一半
價外選擇權約 0.1–0.3很難動,要行情爆發才會跟上

📌 匠人理解法: Delta 是「反應力」。你想部位動得快,就找 Delta 高的;你只想小試水溫,就找 Delta 低的。


▍Gamma(Γ)|Delta 變動的速度

代表 Delta 的變化率。行情一旦動起來,Gamma 就決定你部位會變得多敏感。

  • 高 Gamma:當行情接近你履約價時,Delta 突然暴增
  • 低 Gamma:Delta 變化平緩

📌 匠人理解法: Gamma 是「點火器」。在你快要中獎的時候,它決定你會不會一口氣爆發。


▍Theta(Θ)|時間的腐蝕速度

代表每天時間流逝,你的選擇權會貶值多少。

  • 每過一天,時間價值會被扣掉一點;
  • 靠近結算日的近週選擇權,Theta 消耗速度極快;
  • 價外部位幾乎純靠時間撐,Theta 是你的敵人。

📌 匠人理解法: Theta 是「時鐘聲」。你什麼都不做,手上合約也會每天自己蒸發。


▍Vega(ν)|波動率的感應器

代表波動率每變動 1%,你的選擇權價格會增加多少。

  • 波動率大,選擇權會更貴(尤其是價外);
  • 重大事件(如財報、央行決議)前,Vega 升高;
  • 波動率下降,權利金會被壓縮 → Vega 為負時等於被「通縮」。

📌 匠人理解法: Vega 是「市場的情緒敏感度」。市場緊張,權利金就貴;市場平靜,你的合約就慢慢變得便宜。


▍Rho(ρ)|利率變動的影響(可忽略)

台灣利率變化不劇烈,Rho 對台指選擇權影響極小,初階者可忽略。


📌 實戰小提醒:不是要你記住公式,而是要你讀懂部位的語氣

選擇權是活的。當你持有一口合約,它每天會:

  • Delta 告訴你它會怎麼跟行情反應;
  • Gamma 暗示你什麼時候會爆發;
  • Theta 對你施加時間壓力;
  • Vega 反映市場的情緒與預期。

你只要知道:你現在的部位,是在跟什麼樣的風險對話?


匠人觀點

交易者不須背下這些希臘字母的定義,但我會陪他們去看那張報價表:現在這個 Call 的 Delta 是 0.52,意味著它很快會變成平價;那個 Put 的 Theta 是 -12,代表如果今天行情不動,它會自己蒸發 600 元。

市場每天都在說話,只是你以前聽不懂它的語言。當你開始能讀懂這些「變數的語氣」,你就真的開始接近一個「設計交易」的人,而不只是追價格的人。

2-6|選擇權商品介紹與期交所規格一覽:看懂商品,才不會走錯方向

選擇權市場的操作效率與彈性,來自它清楚的商品設計。但也因為彈性太大,反而讓很多人不知該從哪裡下手。

台灣目前交易的選擇權商品規格、稅費與操作注意事項


主力商品:TXO(台指選擇權)

項目說明
標的資產台灣加權股價指數期貨(台指期)
最小跳動單位1 點
每點價值50 元
乘數50
每口履約金額履約價 × 50
結算方式現金結算(歐式選擇權)
結算時間每月第三週三(或週選擇權為每週三)早上 8:45 特別開盤指數為結算價
交易稅權利金成交:千分之一;履約成交:萬分之二
交易時段08:45–13:45、15:00–次日05:00(含夜盤)

商品分類與簡稱

類型代號商品說明
月選擇權TXO台指選擇權,流動性最佳
週選擇權TXW每週三結算,適合短線或事件策略
小型選擇權XTO(停用中)乘數較小,較不活躍
電子、金融選擇權TEO / TFO各產業指數專屬選擇權,流動性較低

📌 初學建議:聚焦 TXO(台指選擇權)與 TXW(週選)即可。


交易稅計算公式(2025 最新)

交易類型稅率說明
權利金買賣千分之一(0.001)買入與賣出各收一次
履約成交(有價值時)萬分之二(0.0002)結算日才會出現,稅計在履約金額上

📌 簡算公式:

  • 權利金 100 點 × 50 = 5,000 元 × 0.001 = 5 元/邊
  • 履約價 21,000 × 50 × 0.0002 = 210,000 × 0.0002 = 42 元(單邊)

選擇權報價表怎麼看?(台指 20,800 為例)

賣權(Put)權利金履約價權利金買權(Call)
93 點20,400146 點20,400
58 點20,60097 點20,600
30 點20,80063 點20,800
14 點21,00036 點21,000
5 點21,20017 點21,200

📌 用法範例:

  • 若你買進 21,000 Call(權利金 36 點),成本為 1,800 元;
  • 若結算日在 21,200,這張合約價值變為 200 點,獲利 8,200 元(扣除稅與成本)。

匠人觀點

看懂商品的規格,就像一位廚師先認識刀具。你知道每一把刀是什麼材質、重量、角度,你在市場裡的下單,才會有邏輯、有節奏。選擇權的報價不是一張表,它是市場對未來走勢、情緒與風險的「喊價表」。你只要用心看,它每天都會告訴你:「今天的市場,想要多少保護、願意花多少價格。」學會這張表,你就不會再只是亂選一個數字按下去。

2-7|稅負與結算制度:每一筆獲利都該算清楚

選擇權是一門細節決勝負的工藝,而「稅負」與「結算制度」正是這門工藝裡最容易被忽略的細節之一。很多人操作選擇權時看對了方向、抓對了節奏,卻因為沒算清楚成本,最後少賺一筆、甚至虧在不該虧的地方。

選擇權稅制一覽(2025 最新)

類型稅率計算基礎常見情境
權利金買賣千分之一(0.001)成交金額 × 0.001當買賣雙方成交時即課徵(單邊)
履約(有價值)萬分之二(0.0002)履約價 × 乘數 × 0.0002到期當日合約價值為正,自動履約並計稅
無價值合約不課稅到期歸零,自動結束

📌 小提醒:買方不需主動平倉也能履約,只要到期時合約具內含價值,系統會自動履約並課稅。

月選 vs 週選:結算規則與時機

項目月選(TXO)週選(TXW)
結算頻率每月一次每週一次
結算日每月第三週三每週三
結算價來源當日特別開盤指數同上
合約編號範例TXO202505TXW202505W1(週一)

📌 TXO 通常為主力商品,流動性較佳;TXW 適合短線與事件操作,需留意流動性與 Theta 消耗。

實戰推演:從報價到結算後的實得金額

情境設定:

  • 台指目前在 20,800
  • 你買進一口 20,600 履約價的 Call,權利金 140 點(7,000 元)
  • 結算當天指數收在 21,000 → 合約價值 = 400 點
  • 手續費與稅金按實務標準推估

📌 計算明細:

項目計算公式金額(元)
買入成本140 點 × 507,000
結算收入(21,000 – 20,600) × 5020,000
履約稅金21,000 × 50 × 0.0002210
實得淨利潤20,000 − 7,000 − 21012,790

這就是一次完整的選擇權買方交易流程。
你不是只看行情,而是把每一筆錢的去向都想清楚

匠人觀點

交易的細節,就是你和市場對話的語氣。很多人喜歡用「報酬率」看績效,卻從不管這筆報酬是淨值還是毛利;喜歡說「我賺了幾百點」,卻忽略履約稅、手續費、甚至滑價的影響。但一位匠人,會用一筆一筆的數字,雕出他對市場的尊重。

選擇權沒有捷徑。你若能從每一筆進出、每一次結算都做好紀錄,那麼市場就會慢慢回饋你——不是用幸運,而是用穩定。

專題|0206選擇權大屠殺:不是市場太殘酷,是我們對風險太輕忽

事件背景:美股暴跌引發市場恐慌

2018年2月5日,美國道瓊工業指數大跌超過千點,創下單日最大跌點紀錄。
隔日(2月6日)一早,台灣期貨市場開盤即劇烈下挫。早上 8:45,台指期以 10,643 點開出,較前一交易日下跌 284 點,跌幅約 2.6%。市場情緒一片緊繃,恐慌氣息明顯蔓延。但真正致命的,不在跌幅,而在跌勢發生得又快又猛,市場連應變的時間都沒給。

異常波動:選擇權價格暴走失控

短短幾分鐘內,多檔價外賣權(Put)價格在一秒內暴漲數百倍:

  • 履約價 9500 的賣權,從 1.5 點瞬間飆至 885 點;
  • 履約價 10000 的賣權價格也飆至 1090 點;
  • 更誇張的是,原本應隨下跌而貶值的遠價買權(Call)也同時漲停,市場出現買賣雙漲的非理性行情

這些價格異常被納入保證金風險計算模型,導致許多期貨商啟動自動強制平倉機制,大規模出清部位——不問對錯、不管結構,只求清倉。


制度誤判:風險控管失靈的代價

多數投資人本以為做的是風險可控的價差策略,例如:賣出履約價 10000 的賣權,同時買進履約價 9900 的賣權,以控制最大虧損在 100 點內。

但由於當時仍採用 SPAN(整戶風險評估)機制,未考慮對沖部位的保護效果,系統直接以當下「極端報價」計算風險指標,誤判為部位失控,自動平倉。

這些平倉行為多數發生在價格失真狀態下的市價砍單,投資人不是輸在行情,而是輸在制度的機械性反應


真實案例:血本無歸的幾秒鐘

  • 一名家庭主婦投入580萬進行選擇權操作,原本風險結構穩健,結果在系統強平下虧損超過5000萬元,房產被查封。
  • 另一名父親幫自己與兩名子女分別開戶,三帳戶合計虧損超過2.3億,原本精算的價差策略全數失守。

不是因為他們操作不謹慎,而是這場突如其來的誤殺式平倉,根本無從招架。


匠人觀點

這場事件不是傳奇,而是一場制度與風險教育的空白測驗。它提醒我們,交易的風險從不僅來自市場,還來自你所倚賴的制度本身。如果你不夠理解它運作的邏輯,下一次被推進懸崖的,可能就是你。

制度要被檢討,風險也得自負。不是說不能賣方收租,不是說價差策略無效,而是你得清楚:

  • 系統會怎麼認定你;
  • 市場會不會突然變臉;
  • 你自己,能不能承受那「萬一」發生時的後果。

交易從來不是找一個完美的策略,而是找一個即使錯了你還活得下來的方式。

CATEGORIES:

Uncategorized

Tags:

No responses yet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