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外選擇權:與市場談條件的藝術
選擇權不是猜多空,而是開出你願意承擔風險的條件,就像和市場簽一張合約,說好價格、時間與責任歸屬——條件談得漂亮,你就能在有限風險中取得不對稱報酬。海外選擇權,就是把這門策略藝術放進國際市場的現場。
▍5-1|海外選擇權是什麼?
海外選擇權是全球金融市場給交易者的一本「菜單」。你可以自己決定要「買權」還是「賣權」、選擇什麼價格、什麼時間、承擔什麼代價(權利金)去下單。和台灣選擇權邏輯類似,但標的更廣:美股指數、原油、黃金、美元指數、甚至VIX波動率,都能交易。
最關鍵的差異是——海外選擇權的流動性、組合策略與市場深度,遠遠超出台灣市場的邊界。
▍5-2|美式 vs 歐式:一個能中途下車,一個只能撐到底
如果你買一張選擇權合約,想中途兌現獲利,那你得確認它是美式合約(如美股個股、ETF選擇權),才能隨時「下車」;但如果是歐式合約(如VIX、某些指數型選擇權),你得等到到期那天才能兌現。
📌 匠人提醒:
這就像搭一班車,有的可以提前下車、有的只能到底站。搭車前,請看清楚站牌。
▍5-3|誰適合選擇權?策略怎麼選?
你可能會說:我又不是華爾街對沖基金,這麼複雜的商品,跟我有關嗎?其實很有關。以下是常見的選擇權角色扮演法:
情境 | 你可以這樣操作 |
預期美股會大跌,但又不想空手冒險 | 買進看跌(Put),以小搏大 |
預期震盪劇烈,但方向不確定 | 買進跨式(Straddle),吃波動 |
想收時間價值,但不想全裸冒險 | 用賣方組合搭配對沖(如鐵兀鷹、蝶式) |
想保護部位,例如已有原油多單 | 買保護性賣權(Protective Put) |
📌 匠人提醒:
選擇權就像你有一整櫃的「條件書」,能精準回應市場的不確定。如果期貨是直來直往的對決,選擇權則是鬥智的談判。
▍5-4|風險與控制:這門藝術的底線
選擇權不是沒有代價的魔法。尤其是賣方,如果沒設停損,就是拿小利換大風險的定時炸彈。
幾個要牢記的關鍵:
- 買方要接受:權利金歸零是常態,下注就要設好「虧多少就走」
- 賣方要明白:保證金只是門票,風險控管靠的是「策略對沖」與「停損紀律」
- 遇到重要數據/突發事件時,波動率劇烈變動可能造成虧損放大(IV風險)
📌 匠人提醒:
賣選擇權像開保險公司——你收保費,但要為極端事件負責。利潤穩定,但風控得像機場安檢一樣嚴格。
▍匠人觀點
期貨,是你與市場搏一個方向;
選擇權,是你向市場開出條件,看它願不願意接單。
這不是押注,而是規劃。不是莽撞,而是節奏。你不必學會所有組合,但你該學會如何衡量風險、如何寫出屬於你自己的合約條件。選擇權這條路,不是給投機者,而是給願意練功、聽懂節奏的實戰者。市場有時不給你掌聲,但會回應你的設計。
專題一|選擇權老手常用策略總覽
對老手來說,選擇權不是在猜行情,而是在畫風險地圖。
1️⃣ 買進跨式(Straddle)
→ 同時買進相同履約價的Call與Put。 適合:重大事件前夕,預期劇烈波動。
2️⃣ 垂直價差(Vertical Spread)
→ 同方向、不同履約價的買賣單組合。 適合:看多或看空但想控制風險。
3️⃣ 鐵兀鷹(Iron Condor)
→ 賣出兩個價外價差組合。 適合:區間盤整時收時間價值。
4️⃣ 保護性買權(Protective Put)
→ 現貨+買賣權。 適合:已有多單,怕下跌時避險。
5️⃣ 備兌買權(Covered Call)
→ 現貨+賣Call。 適合:希望增加報酬但能接受股票被賣出。
6️⃣ Calendar Spread(時間價差)
→ 同履約價但不同到期日。 適合:波動率預期變化、價差操作。
7️⃣ Ratio Spread(比例價差)
→ 買一賣多策略。 適合:行情預期有限但方向明確時。
專題二|選擇權交易老手也可能犯的 8 大實戰錯誤
❌ 1. 買賣錯置:一念之差,滿盤皆輸
方向對了,下單卻買成Put或賣成Call。市場不會原諒這種錯。
❌ 2. 把買方策略當樂透
用極價外合約賭天大行情,權利金歸零。
❌ 3. 賣方裸單無保護
為收保費裸賣選擇權,一波大行情血本無歸。
❌ 4. 錯用跨式策略在橫盤
用Straddle等波動,結果行情平淡損耗時間價值。
❌ 5. 無視IV變化
方向對但IV下降,權利金縮水反虧。
❌ 6. 貪心不平倉
已獲利卻不出場,行情反轉獲利蒸發。
❌ 7. 用錯到期日
中線行情用近月合約,時間價值被快速吃掉。
❌ 8. 忽略總體部位風險
多商品重疊曝險,沒看總Delta與槓桿,導致災難。
匠人觀點
市場的容錯率不高,但會回應每一個嚴謹設計的策略。選擇權從不是投機者的賭場,而是匠人精算後留下的餘裕。記得,你的每一筆單,都是一張與風險簽下的合約。
No responses yet